返回首页

功到其境 以意导气——晓舟
   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拳艺六合八法拳论坛功到其境 以意导气——晓舟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0 | 点击数:964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功到其境 以意导气——晓舟
凌氏艺海


角色:认证会员
等级:连长
发帖:131
经验:364
金币:364
注册:2016/9/29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功到其境 以意导气——晓舟

功到其境  以意导气

 

                                                      凌氏艺海总第三期

作者:晓舟


     意是看不见的,只能用心去体会,故称:“心意”。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重新翻阅了2012年一整年的学拳周记,跟随我的师父肖力行老师学拳的桩桩件件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2012212日拜师之日,我在小记中写道:“师徒情分,缘自天定!感谢天地,让我得以拜凌彪先生为师!!!”就这样,一个在拳上几乎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子”,头顶着“肖师弟子”的光环,心高气傲地走进了凌氏团队,开始了学拳生涯。

   在这两年里,我体验到了各式各样的学拳模式:肖师“以我为主”的“从三遍”亲授;跟随师兄师姐先学动作,再由肖师指点;在师父教授我的师兄师姐的时候旁观学习;聆听师兄师姐们对我拳的评论;在比较师兄师姐所打的拳中取长补短。每周的学拳小记则主要记录了两部分:每次肖师讲拳的要点,每种学拳模式下自己的心情。前一种是学拳态度,师父说过:“要做好老师,先要会做好学生。”这句话对我来说似乎并不难。而对于我学拳的心情,师父却一定会说:“多经历些没什么不好。”这句话我就没那么容易接受了。当时的我只晓得“以我为主”就是对我最好,而现在,我却万分庆幸自己能有机会在各色各样的学拳体验中得到更多的历练、启发和感悟,从中获得更高效和扎实的成长。“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想也许这正是师父的心意。同时,我也非常感谢在拳上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师兄师姐们。

    学拳之初,我曾问过师父:拳中的“心意”到底是指什么?什么是心与意合,什么又是意与气合?师父不以我浅薄,反为我悉心讲授并嘱咐我记录。时隔两年,我终于在水浪拳中朦朦胧胧地有了“以意导气”的感觉,在向师父汇报和描述中师父为我“点破了窗户纸”,让我水到渠成地得以用自己的亲身体悟去领会并验证师父所讲的内三合中的内涵。

    促使我知晓“以意导气”的这记拳是我目前为止水浪拳中打得最好的从起式到临崖勒马一段中第一记临崖勒马定式前的两次上下起伏招式。有时我觉得这是整套水浪拳中最像波浪的招式,彰显着浪的激情和澎湃,只可惜还没有一个好名字。师父上月在灵石公园做指点时,为我们点明了起伏中两手相叠交替间的呼应。回去后,我在反反复复地单操体会下,“无意”之中感受到了“冲击”的效果,内感的开合强烈,身体的顺柔和舒畅让人振奋。可是,当我再想去追求这种效果时,却事与愿违,求之而不可得了。

    一次,我报喜地说了我的那记偶然所得,可师父一听就说“后来就打不出了对吗?”,我当即楞了,心想师父怎么又知道?随即,师父跟我讲了四个字:“以意导气!”师父说,没有意识肯定是不行,而意识超前也无法达到。我再三琢磨师父所讲的话,而当我再次达到“以意导气”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无意”间的偶得恰恰是做到了整个过程中的以意导气,意气相随,意气不断。用心专注,却没有丝毫的刻意。忽然间,我想起五字诀的开篇之语:“心意本无法,舒卷随心意”!当时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是呀,“无法”才是心意相通的本质啊!

    因为有了些“以意导气”的感悟,打水浪拳的时候就需要更静、更定,慢慢就会有体悟。这几日在打“五云捧日”的时候,有次很放松的时机下打出了丹田的运转,丹田活了,人便有了轻灵之感。随之,我又用这种感觉带到几记有类似之处的招式中,若隐若现地能感到丹田之气,只是尚无法顺畅和连贯地运行。

    通过这几天的亲身体悟,趁着身体产生新反应还维持着那种敏感,我试着总结了一下“以意导气”产生的三个条件:

       1、动作必须要精熟

       2、 意识要准确且不能有断续,意到气到,意气相随

       3、 精神集中,身体放松,心要静、人要定

     一次训练时,师父告诫我要“治心”,其实话很重......心境对拳来说很重要,内家拳的修炼做的是“减法”,排除私心杂念,境界才能一点点的呈现。

    人与人是不同的,不同性格会有其固有的缺点,要不断地去克服,去完善人格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每个人的行为当中都有一定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对,看人看事的味道就变了。因此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治心、正心,好的意识才会一点点地呈现。与此同时,也要能读懂别人的意识。子曰:“不逆诈,不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很欣赏傅佩荣先生对这句话的几段见解。“人的能力不在于能得到什么,而在于能承受失去什么”,拳应该也是一样吧,“舍”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有时你认为最得意之处恰恰是前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放不下,便松不了,心意也就不通了。

    “心动著境即是魔,随缘分别则无定”,不被外境迁动,不随外缘分别。提起正念,入得大定,必能拨云见日,终现朗朗乾坤。

                           

    此文发表在“琢玉轩”,师父以“天阙”之名跟贴,其中为我写了这样一句话“唯水到方能渠成,唯自然方能而然”,实则,对于教拳而言,这就是最高境界了。现在想来,师父为我所做的不正合了《道德经》所述的“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之道吗?“无为”所需具备的智慧,所要倾注的心血和耗费的精力才真叫是无法估量,难以形容的呀!师恩似山,师德如天,弟子立志勇攀拳术高峰,为内家拳之传承尽己之力,以报师恩于万一。


[此帖子已被 凌氏艺海 在 2016/9/30 18:22:33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6/9/30 0:28:07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9/15 2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