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水浪拳中的儒释道缘——凌波小仙学拳随想
   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心意六合拳-凌氏拳艺六合八法拳论坛水浪拳中的儒释道缘——凌波小仙学拳随想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6 | 点击数:2320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浏览上一篇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水浪拳中的儒释道缘——凌波小仙学拳随想
凌波小仙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连长
发帖:149
经验:193
金币:193
注册:2012/3/19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水浪拳中的儒释道缘——凌波小仙学拳随想

水浪拳中的儒释道缘

——凌波小仙学拳随想

 

(一)人生宛若初见

 

    水浪拳起式中,有一个动作双手掌心朝外,手臂从上而下如轻抚纱帘般在垂直的平面中放松下落。曾记得刚学拳时(2012115日),先生教海南的“小胖子”同学从起式到第一遍的临崖勒马,我在一旁跟着练。当我打到“贴纱垂帘’时,先生忽然走到我面前,和我双手轻贴,若即若离,彼此“劳宫穴”相对,引导我打了这记动作。当时我脑海中一片空白,刹那间放空一切,毫无阻抗之下被先生掌心传导过来的内气所吸引,悄无声息的走出了这记路径。我诧异了好一会,原来自己竟然可以如此信任一个人,乃至彻底地接受,全身心地投入……身体的感觉是骗不了人的,当日练完拳,我即向先生提出了拜师。

 

    这一年多来,每当我在学拳中有了新的感受或不明的困惑,都会向师父请教。但惟独从来没有问起过师父关于那记“贴纱垂帘’的引导,我只想把之视作人生的初见,不经意间的感动,刻骨铭心的美好......

[此帖子已被 凌波小仙 在 2013-8-15 8:30:19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3/8/14 20:48:14 IP:已记录
凌波小仙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连长
发帖:149
经验:193
金币:193
注册:2012/3/19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Re:水浪拳中的儒道佛缘——凌波小仙学拳随想

(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父曾说,水浪拳的六十六记拳名是所有套路拳中取名取得最好的。但即便是水浪拳的每记拳名当中真正起得妙的却也不多,第一式“停车问路”起得妙!我忽然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被满山枫林所吸引故而停车观赏,待坐定凝神后,忽觉眼前的霜叶竟比二月的春花更为红艳。拳打到极静时,人对周遭的感知也会变得极敏锐,见色更浓,听音更密,闻花更香......

 

    “停车问路”就是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感知、静中思考、静中蓄势。打对停车问路,以意导气,才是真正进入水浪拳的行拳状态。

 

    师父为此讲了“动中求静”的道理。武学上究竟是“动中求静”还是“静中求动”,一直以来是各家争议的话题。而师父则为我道出:“静中求动”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对人体而言,只有“动中求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静中求动”。这其实很好理解,人只要一息尚存,其心跳、血液、气息、各器官的运行就不可能完全停止,人体本身就是处于运动状态的。人通过睡眠得到休息,入睡便是在“动中求静”。人通过打坐、参禅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不也是“动中求静”吗?打拳无论是为技击还是健身,都是一种动的状态。然而,动则易生乱,故要在动中求静。 “求静”,一来要能在一定强度和速度的行拳过程中凝神静气、气定神闲。二来是要能在紧张、激烈的技击中处乱不惊、保持冷静。三来,是为了达到动态平衡、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起式的“停车问路”就是要让你找到“动中求静”的感觉,“动中求静”是师父在拳理上为我讲的第一堂课。

[此帖子已被 凌波小仙 在 2013-8-15 8:54:34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3/8/14 21:04:19 IP:已记录
蓝蝎子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连长
发帖:231
经验:298
金币:298
注册:2012/8/31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Re:水浪拳中的儒释道缘——凌波小仙学拳随想

有些人天天相见,却可能连名字都忘记;有些人不经意间的回眸,却终身难忘,诚如妹妹所说:“不经意间的感动,刻骨铭心的美好......”

水浪拳的六十六记拳名我记不全,但六十六记以外,小凌老师新命名的“踏雪探梅”,却令我印象深刻。那日,小凌老师给我们讲解“踏雪探梅”,形象生动,尤其那个“探”字,奥妙无穷。而且,小凌老师命名的这招拳式充满了诗情画意:

踏雪探梅万玉中,

著霜绛萼暖瑶琼。

如珠蓓蕾迎风绽,

犹似朱砂一点红。

——————————
还在用U盘?OUT啦!姐我现在用云盘,36TB!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3/8/15 23:10:18 IP:已记录
凌波小仙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连长
发帖:149
经验:193
金币:193
注册:2012/3/19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Re:水浪拳中的儒释道缘——凌波小仙学拳随想

 

(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有时觉得“水浪拳”便是这句诗的写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佛王维某日轻舟泛水,随波逐流,不知不觉间已是到了水的尽头。既已无法前行,便索性悠然安坐,此时忽见白云飘起,于是豁然开朗,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本真。原来水即是云,云即是水,只不过是同一种物质因时空的转换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命形态罢了。走过了,悟到了,自会迎来另一番光景。可是,不知为何这句诗偏偏读来透着清冷幽邃,一如我师父打水浪拳时的眼神。

 

试曾想,也许当年水浪拳的创始人或也是在打拳打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才有了水浪拳的诞生。拳法总论开篇曰:“心意本无法,舒卷随心意。无法得自然,循环适化机。”水,未见其形,而无所不能形;云,舒卷随意,而飘逸中浩然有骨。水与云,在大自然中交替变换着自身的形态,时而流淌在大地,时而傲然于苍穹,飘忽随心,变幻莫测。水浪拳便似那行云流水,滔滔不绝,绵绵不断。一招接着一招,一式推着一式,水穷之处就是那云起之时。拳中的起承转合有时就如同行文作诗,“转”很重要,很多人练拳一生,偏就是“转”不过来,逢转便断,而只有“转”好了才能做到“屈伸无断继”。

 

水浪拳当中有一记拳叫“驽马回头”,师父曾跟我细说过,驽马就是劣马,冥顽不灵、劣性难改,要让这样的马儿回头转身确实要费点功夫。在打这记拳的时候,一、要凝神,蛮拉蛮拽势必产生危险。二、要打出对拔的感觉,要把马扭转过来必然会形成两股相反的劲。三、要在打至“驽马回头”定式的同时蓄势待发,师父把之称之为“提前量”,此招收尾所蓄之势即为下一招的萌发,犹如拉满的弓箭,一触即发。我想,此时便是到了“转”的时刻,在“提前量”充足的状态下顺势过渡转换到下一个动作。而此刻的心态也应当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样子!在神定气闲中顺势而转,拳的韵味便悄无声息地显现出来。

 

有时,我们练拳也是如此,当练到某一阶段的时候不免会有“行到水穷处”的感觉。然而,此时若松空自然,宁静安详,随缘参悟,不日则将迎来另一番的“云起”。

 

[此帖子已被 凌波小仙 在 2013-8-27 8:02:05 编辑过]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3/8/16 21:23:30 IP:已记录
晓舟
 


角色: 琢玉轩会员
等级:团长
发帖:976
经验:1586
金币:1586
注册:2012/3/20
状态:离线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Re:水浪拳中的儒释道缘——凌波小仙学拳随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篇中肖力行老师为凌波小仙修改了一处:水,未见其形,而无所不能形;云,舒卷随意,而飘逸中浩然有骨。此句至关重要,实乃点睛之笔。其间包含了三层涵义:1、水浪拳五字歌诀之解析;2、拳之境界;3、为人之道。短短两句话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若非肖师对儒释道三家之法有非凡的见识,并且对内家拳早已融会贯通是根本无法做出如此精到之解析的。反观当世那些所谓的“水浪拳”明师中几无人能读懂“五字歌诀”的真谛,更别谈去教学生了。能有肖力行老师为我们传授水浪拳何其幸哉?!

仅以此贴为明日(2013.8.18)开始的肖师“水浪拳”标准化指导课程之引言,感谢肖师又将无私奉献给我们“水浪拳”大餐。


编辑 删除 发表时间:2013/8/17 22:22:04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凌氏心意六合拳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6-2007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1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9/17 4:41:17